会员书架
首页 > 长安风 > 第十七章 论志

第十七章 论志(第1/2页)

目录 加书签
    玉真观西北隅的一处小楼。&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

    此楼拔地而起,楼脊远远地向两侧延伸,宛如一双凤翅与另一侧的台楼遥相呼应。

    小楼高达两丈,居高临下,与地面仅有一条石梯相连,乃是为了远眺防御而建。

    因为岁月的侵蚀,小楼栏杆已旧,原本漆在上面的朱红色已经渐渐脱落,裸露出木头本来的颜色。

    楼台之上的布局也极为简单,除了一张木桌,几副木凳,一套茶具,再无他物。

    此刻,平静的玉真观小楼上,两个年轻人相对而坐。

    两个人。

    一个上下粗布青衣,一个内外锦衣华袍。

    一个看似风轻云淡,一个望之锐气逼人。

    一个不过世外山隐,一个却是天潢贵胄。

    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却偏偏坐在了一起,坐在了这个僻静的小楼上。

    “寿王殿下当真好雅兴,有什么话院中说不得,非得到这里?”李泌环顾了四周,端起面前的茶碗一口饮尽。

    其实李瑁将谈话的地点定在这里也是临时起意。

    李瑁原本想着李长源不过是个颇有才干的寻常士子,他亲自征辟他入府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当李瑁得知长源二字不过是李泌的表字,而非本名时,李瑁便改变了心中的想法。

    李长源是谁,李瑁也许并不清楚,但李泌的大名李瑁却是如雷贯耳。

    李泌,中唐名臣,自幼极慧,多政略,善军机,历仕四朝。

    唐史上的他连续担任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宰相,均倚为肱骨。

    可以说,战场上平叛剿乱,克复两京,功劳最大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而洞若观火,屡出奇谋,均衡各方藩镇,为大唐续命百年的却是李泌。

    后世甚至有人将李泌与蜀汉的诸葛亮并称,可以说,论及功业,李泌无愧当世智囊之称。

    如此人物,就由不得李瑁不慎重对待了。

    “长源公子多智,何妨猜猜本王此举何意?”李瑁提起茶壶,又为李泌倒上了一杯。

    “请恕李泌愚钝,无法揣度殿下之意。”李泌摇了摇头,看样子是准备把这糊涂一装到底了。

    李瑁淡淡笑了笑,继续将茶杯斟满。过了片刻,李瑁忽然起身拱手,一脸正色道:“李瑁不才,欲以寿王府长史之位请公子出山,倚为臂膀,早晚垂询,还请公子莫要推辞。”

    李瑁的话音放落,李泌已经端到嘴边的茶杯竟停住了,就连眼中也露出了一丝讶然。

    李泌聪慧,善度人心,他想到李瑁会出言招揽自己,但他本以为最多是一个寻常的王府佐吏,却没想到李瑁抛出的竟是寿王府长史。

    要知道,亲王府长史乃正四品之职,王府诸官之首,秩比千石,位份之重,足可以和一州刺史平起平坐。

    这可是多少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官职,而李瑁竟就这样许给了他。

    天下文宗无数,他李泌不过是一个稍有名气的读书人,何以能得李瑁这般厚待?

    为什么?

    这一刻,纵然李泌自诩心淡如水,却也难以平静了。

    “李泌不过尺寸之才,寿王殿下却以如此高位相待,殿下这是要千金市马骨吗?”李泌抬头看着李瑁的眼中,想从中发现什么。

    不过李泌却注定要失策了,因为他从李瑁眼中看到着实只有真挚和期盼,没有半点虚伪和做作。

    “在本王眼中,长源公子乃是货真价实的千里良驹,举世无双,本王自当以高位相待,何来马骨一说。”

    王府诸官中,除了正三品的亲王傅,便属手握王府实权的亲王长史最为尊贵了。不过亲王傅乃是亲王老师,有传道授业之责,就连王爷自己也无权指派,只有皇帝才可以钦定。

    所以说,长史一职已经是李瑁能付出的最高代价了。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

    李泌虽然年未及冠,与李瑁相交也不过寥寥数面,可李瑁却敢将这等高位交托于他,这等信任已非简单的知遇二字所能涵盖的了。

    李泌性情纵然淡泊,心中也难免有些感动。

    不过也仅仅是感动而已,李泌绝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随便压给一个寻常的皇子。

    李泌看着李瑁目光灼灼的样子,问道:“殿下欲揽长源,长源却还未知殿下之志?”

    李泌的话,也让李瑁自己陷入了思索。

    他的志向吗?

    他魂穿千年,来到这盛世大唐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王爵厚禄?还是为了府中娇妻美人,软玉温香?

    不知怎么的,他忽然想起了今日来时,在途中所见到的春耕一幕。

    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