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江山基业 > 第一卷 潜龙勿用 第九章 酸枣县令

第一卷 潜龙勿用 第九章 酸枣县令(第1/3页)

目录 加书签
    ♂♂♂看♂书↙手机用户输入:♂М♂.♂♂♂♂.♂СОⅢ

    看着那个县卒跑了进去,姜泫回头,叫过荆纬,问道:“阿纬,可曾取字?”

    “额……”荆纬挠了挠头,不知姜泫为何突然问这么一句,但还是回答道:“当然不曾,家里穷困,阿翁念书又少,所以也就将就过来了。”荆纬比史阿小了两岁,必姜泫大一岁,才十七,还没到取字的年纪,但二十取字的事,荆纬确是不知道的,他还以为那是有钱人生下来的时候家里人就给取了的。

    “嗯,”姜泫点了点头,道:“阿纬诛杀王乔有功,稍后与县君相见,若无表字,恐被轻看。”

    “这个……”荆纬还是不知道姜泫到底想说什么,“我等小民,便是轻看,也是无妨。”荆纬虽然恃勇任侠、闻名乡里,但在韦驹这种秩千石的地方长吏面前还是自觉矮了人家好几等。

    史阿左手拍了一下荆纬的肩膀,笑道:“阿纬,姜君这是要赐你字了,还不谢过?”

    “啊?真的?”荆纬喜出望外,虽说时人都可以取字,没什么限制,但穷苦百姓都是没字的,有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身份。

    姜泫微笑道:“哈哈,却如子泰所言,我正有此意。去年我方十五,便得家父赐字,你如今虽也是未及弱冠,但也十六了,不算晚。”说着,沉吟了片刻,似乎是有了灵感,这才道:“读《易》,韦编三绝,纬韦相通,正和你名。阿纬,从今日起,你便字易之了。”

    “易之,荆易之……嘿嘿,谢过姜君。”说着,荆纬便要下拜,姜泫连忙搀住荆纬胳膊。可是荆纬是个实惠心肠的人,这一跪拜也没存别的心思,是腿先跪了下去,被姜泫这一搀扶,一个趔趄,险些摔倒。看到了荆纬的憨态,史阿在一旁哈哈大笑。姜泫也取笑道:“易之何须如此?”

    这边刚说完话,那个投递名刺的县卒便小跑着出来了:“县君有令,召姜伯霈入寺。”

    寺,治也,廷也,有法度者也,凡府廷所在皆可谓之寺。后汉习俗,郡以上通称为府,县里面的,依然都称为寺。两汉之时,佛教还不盛行,不怕混淆,有些时候即使是州郡,有时也称州寺、郡寺。

    姜泫让荆纬将马上的木匣捧过来,三人跟着县卒后面,进了县寺,车马自有其他县卒牵去安顿。

    过了县寺大门,有两间房,与围墙相连,都有内外两门,称之为塾,供官吏等候县令召见的时候休息之处。姜泫是被韦驹请进来的,自然不需要在此等候。

    穿过两间塾中间的过道,当面一道土筑的萧墙,黄土涂抹平整,没有雕刻,也没有描画,甚是古拙。

    绕过萧墙,转入庭中,庭院既广且深,正中一个大堂,屋檐飞角,雄伟高壮,这里就是大县的县令或者小县的县长升堂办事之所,俗名为“听事堂”。堂下有台阶,延向院中。

    得县卒指引,姜泫示意史阿和荆纬留在堂外,自己脱了鞋,整了整衣衫,正了正竹冠,进了听事堂。堂中站着两排持戟县卒,中间一个人趴在地上,发髻散乱,身上伤痕累累,鲜血浸透了衣衫。

    姜泫知道韦驹是在审理案件,县令亲自审案,看来是个不小的案子,只是韦驹这时候还召见自己,却不知是何用意。但人已经进了听事堂,既然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姜泫就不再去想,向前走了几步,跪拜说道:“晚生姜泫,见过韦君。”

    见到姜泫,韦驹原本阴沉的面色微微好转过来,他站起身绕过几案,上前扶起姜泫,“快快起来,昔日令尊姜公于我多有提携,你我辈而叙齿可也,何必如此大礼?”说着,还眼神流转,不停地打量着姜泫,见姜泫容貌舒朗俊美,又不失英武豪气,心中暗叹一声:“好一个姜伯霈!”

    韦驹在打量姜泫,姜泫也趁着起身的机会打量了一下他。这韦驹年龄也就刚过而立之年,面容白皙清癯,须眉如画,眼中精光闪烁,身材消瘦却十分挺拔,犹如一柄出鞘的剑,凌厉昂然。

    为了避免失礼,姜泫也没一直盯着韦驹看,便说道:“韦君正处理公事,泫一介白身,又是在这听事堂之上,当以大礼相见。”正如姜泫所说,虽然韦驹比姜泫大十几岁,但韦驹也曾是姜泫父亲姜桐的门生故吏,按照辈分,二人也是同辈。但姜泫还未入仕,韦驹身着官服又于公堂召见,姜泫这个大礼,是以民拜官,却不是以弟见兄了。

    韦驹倒也不再提审理案子的事,只是拉着姜泫的手问道:“不知姜公现今如何?”作为姜桐的门生故吏,见其子,必先问候姜桐。

    姜泫答道:“去年正月,家父在豫州刺史任上因故被免,又拜议郎,以病不就之后便返还家中。两月前家中来信,家父仍在家中修养,身体无碍。”

    “唉!只恨阉宦当权,能者不能展其志啊!”

    从光和三年到半年前,韦驹一直在交州,但去年也就是光和五年发生的那件事,韦驹也是知晓的。去年正月,天子下诏,命朝中公卿以民谣、流言检举各地为害百姓的刺史、郡守、县令长。太尉许彧、司空张济勾结投靠十常侍,受取贿赂,对那些担任刺史、郡守、县令长的宦官子弟或宾客,尽管他们贪赃枉法、声名狼藉,却全不敢过问,而是毫无根据地检举了敌对宦官或背景浅薄的却清廉而颇有政绩的官员二十六人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