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他改变了拜占庭 > 第六百二十九章 内政总揽(一)

第六百二十九章 内政总揽(一)(第1/2页)

目录 加书签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见到嫡子伊萨克的兴奋很快褪去,索菲认真思索后,还是认定:“不,郡制还是不能放出来。因为我们今明两年的重点,是稳住意大利...”

    最起码,索菲计划中,将总督区分为数郡的想法还不切实际。

    “你可以试着把河渠、治理之类的政事推下去,推给内政官署、工程官署等地方。让他们的长官是评价判断,总不能一直靠你一个人。”索菲否决之后,还是给出较为可行的实际办法。

    索菲麾下,有十个部门,前六个内政总署、法狱总署、税务总署、邮政总署、治安总署、工程总署为对公部门。这些部门大小不一,但都管理着总督区内的直属事务。

    每官署以总长为首官,辅以2-4位副长,统辖数个司职专项的部门,称某司,司设司长,辅以1-5位副司长,视职能所需部署。

    譬如修理河堤,就归属于工程总署-河渠司来专职负责。有一司长,三副司长,二十位正职属员,六十位辅助属员。司中另设人事、赏罚等文书长。

    考虑到宫廷首府与地方需要较强的沟通,县里与总署都有相应的对接专员。六十位辅助属员,许多都是专司某某县的河渠事务,他们同时也是当地县的工程衙门河渠房的副吏长。

    又譬如大赛理斯堡的海港巡逻队,他们既归属于大赛理斯堡市政官署治理,也受治安部门的垂直统辖。

    罗马人天生比较适应这种专制集权的制度,因而推广起来阻力不大,地方的刺头贵族被索菲清理得差不多后,地方更是俯首帖耳。

    当然,这也是因为索菲对地方的索取不多,并且大力推广铁制农具,修筑河堤,开垦肥沃土地。若换一个如西菲亚斯那种的剥皮猛将来,不把地皮刮干、油脂榨净,怎么好意思当这将军。

    “也好。”库尔库阿斯疲倦的回应,其实他已经有分权,但还需索菲点头才好大搞。

    “然后就是农业开垦。自从您交给工程部门新式的赛理斯犁后,开垦土地的速度增加了数倍。像萨兰达那种荒芜的,斯拉夫人还在用手刨地的地方,更是增速数十倍。目前全君度新开垦土地约莫有六十万摩底,价值得有十万诺米斯玛,每摩底均价1/6诺米斯玛,与一摩底小麦的价格相当,毕竟是乡野下田,不如色雷斯的肥田贵重。约四成属于村庄公社,约四成属于官府直接掌管,约两成属于贵族们开拓自家荒地。”

    索菲比较清楚地价。色雷斯的田一摩底一金,奥普提马通一摩底1/2金,次之就是目前的价钱,仅比荒地好一些。而荒地是非常便宜的,一金能买几十摩底。

    索菲的内政官署推动官方垦田,就是靠低价收购荒地,用赛理斯新犁开垦进行的。

    “在水利上,我们对南部三大河流三角洲分别进行了梳理,目前比较有效的控制了三条河的上游河段,伯罗奔尼撒与意大利的移民许多都安置在了那里。阿格里尼翁与纳夫帕克索斯,成为南部的两个核心城市,赛理斯堡与乔治亚堡是交通要道。”

    “这是南部。在北部,以阿尔塔和约阿尼纳为双中心,各自聚集了大量农夫,他们在约阿尼纳湖畔和阿克洛奥斯河两侧开垦。现在阿尔塔城附近的森林,已经全被砍伐殆尽,连养马场和养羊场,都有人想耕其土地。”

    库尔库阿斯接着说起了农业事务。

    索菲不住点头,这一点上,库尔库阿斯做得很好。罗马人多地少,平原更少,投资土地一直是一个比较赚钱的方向。索菲拿出了新犁,省力好用,一头牛也能拉,顿时引的各路人马都在官府的推动下开垦新田。

    大赛理斯堡、阿尔塔这两座繁荣市镇旁,已经没有树林的存在,全都变成了耕田。

    这两个地区合起来,包括周边的岛屿,才可以供养起大赛理斯堡一座城市。

    “目前城中的粮价是一金8摩底,虽然还比较高,但只是相对饥荒前的单价1/12金而言。由于色雷斯天花瘟疫,君士坦丁堡目前的粮价依旧在1金6摩底,市民生活比较困难。”

    经过一番长篇大论,库尔库阿斯自豪的以和首都比烂结束。

    果然,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索菲无语的在农业报告上签字,并表示认可。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伊利里亚铸币厂,也有所进步。

    得益于杜克里亚军区的设立,索菲对杜克里亚实行了银矿专卖制度,所有的银矿出品必须经过赛理斯商会于杜克里亚城的专属收购网点认证,才能售出。这样索菲每月就能铸造20万阿金图马的银币。这么多钱,伊利里亚总督区是消化不完的,这些阿金图马又被索菲放入希腊、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市场,在整个欧洲进行流通。

    阿金图马换得的各种金银币,又在伊利里亚铸币厂进行重熔再铸,改成更值钱的海佩伦,海佩伦的月产量二到五万不等,利润在四成

    以上。其中会固定熔铸一万海佩伦,送到巴西尔的圣库,维持双方的臣属关系。这里的本金是巴西尔自掏腰包,索菲仅收成本费。

    六工坊和赛理斯商会规模庞大,涉及产业众多,就不一一赘述,尤其是后者,已经和科林斯、希腊诸多家族互为一体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