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三国新天子 > 第254章 虎豹骑,随我冲!

第254章 虎豹骑,随我冲!(第1/2页)

目录 加书签
    匡亭一地,向来不是什么有名的地方。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里地势平缓,一望无际,颇有几分中原草场的味道。更为难得是的,北济河奔流至此却神奇地化为汩汩清流,濡养着此处大地,实乃一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可惜,这样土地肥沃的地方,却没有多少百姓农田。一方面,早些年的黄巾军将这里实在祸害惨了;另一方面,今日袁曹大军在此决战,再没有百姓敢在这个地方逗留。

    由此,死气沉沉的暮气便将这里严严实实覆盖。

    而今日,就在这初秋的时节,一向沉寂的匡亭旷野却猛然喧嚣起来。一队接一队的军队纷至沓来,汇聚成了连绵无际的浪潮,在那面大纛的引领下,沿着温顺的北济河漫卷而过,又滚滚向前,其前锋锐士都快要进入了曹营的射程之内了,后军轻兵却还在河床对岸无穷无尽地往上冒。

    初略看起来,这支大军行动有度、阵容排列错落有致。每支部队前各举大纛,上书主将官职姓氏。彩旗赤橙黄绿黑白蓝,众色纷呈。

    微风习习吹来,不同颜色的旗帜左右摆动,使人眼花缭乱,难以辨清旗上的字号。

    但“袁”字旗号的大纛却异常醒目,在那之下立的便是服饰华贵、姿态英武的袁术。他看着静悄悄的曹营,忍不住大笑起来7c649a39,环顾左右讥讽道:“曹孟德不愧阉贼遗丑,见我大军至此,竟连交战的勇气都没有,当真可笑!”

    可就在袁术话音刚落,便听曹营中“咚、咚、咚”沉闷的战鼓响起,眼前的平原瞬间被曹军大营中突然冲出的大批人马覆盖。滚滚的马蹄声毫不怜惜地践踏着胆弱的大地,马上的骑士各个精神饱满,气势沉凝,无不是千里挑一的武技高手。

    虽然只有三千余人,但奔骤起来的气势确如千军万马一般,令袁术那看似整齐的阵容,顿时有些松动起来。

    当骑兵奔骤至距离袁术大军二百步的时候,鼓点缓缓地平静下来,当前的骑士仿佛一座座严酷无情的雕像,护卫出一堵坚不可摧的铁墙。虽然这些人数与袁术的大军比起来,简直少得都有些可怜,但他们沉默冷凝的气势,却萦绕升起,给袁术大军一种异样胆寒的信息。

    终于当鼓点停歇之后,前排的骑兵忽然分出一条路来,七八骑人从中军来到了阵前。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匹黄马,马上的骑士干枯瘦小,但全身铁甲披挂整齐,在无数冷漠的骑士面前,他丝毫不起眼。但就是他此时右手倒提着一柄长槊,左手提着缰绳,纵马奔驰的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一抹颇有种玩世不恭的味道。

    直到此人完全暴露在袁术大军前立定,他身上那股将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好似自己无所不能的自信,以及视他人如草芥粪土的霸气才渐渐泄露出来。

    他尚未开口自报家门,但袁术大军所有人却自然而然地感觉出他的身份:他当然就是曹操曹孟德。

    袁术静静看着曹操的出场,又见自己大军竟只因这支骑兵的出现便开始自乱阵脚,面色不由阴鸷起来。

    不过他也知道,此番出兵,自己这支大军鱼龙混杂,有匈奴骑兵、有黑山贼寇,也有自己的精锐。更何况,就在曹操出场之后,那些兵士还在忙着渡河,面对这等突发状况,他们多少有些大惊小怪,也在意料之中。

    但这并不能表明,自己能让曹操抢了他的风头!他曹操什么东西,见到自己,竟然敢如此嚣张?!

    可惜,进击鼓已被曹军击过,自己若再击鼓未免落了下乘。于是,袁术便一挥手举剑,三十万大军立时高声呼喊,其声波虽接应不齐,但三十万人的声音直冲霄汉,端得甚有气势。

    大喝过后,袁术才带着自己的亲卫将士,大张旗鼓地出现在曹操面前。看到曹操面带微笑后的不屑,袁术又心浮气躁了一分,但却不得不扯起笑脸,对着曹操说道:

    “孟德,经年一别,想不到你已是大汉名副其实的奋武将军、兖州牧,威震一方。犹记得,当初你在雒阳孤身一人潜入张让府中行刺,被发现后手刃十数人后越墙逃走。那时我便知,你曹孟德绝非池中之物,今日果然应验了。”

    曹操听了此话微微皱了皱眉,面上的不屑更甚:袁术的意思他岂能听不出来?

    表面上听来,袁术是在夸曹操,但实际上这句话里处处透露着挖苦。

    首先,袁术上来就将自己摆在了高曹操一等的地位,完全以上位者的姿态来评价曹操,这根本不符合两军主帅对垒的现实。

    其次,曹操那奋武将军的职位,只是袁绍给的的便宜行事的身份,根本不被汉庭及世人所认可,徒增笑耳。

    再者,曹操当初刺杀张让一事,貌似英武,但被人深入一想,便知那是袁术在讥讽曹操何等有勇无谋的莽夫所为。

    最后,袁术说曹操非池中之物更是扯淡,谁不知道,曹操当年为在雒阳扬名,受了多少白眼?唯独乔玄乔公和何颙对曹操有过褒赞,但也都提到一个前提,那就是天下将乱。

    也就是说,你曹操其实就是一个大搅屎棍,假如天下不乱,你永远都出不了头儿。再联系到此时曹操果真在乱世中起势,更显得袁术此言尖锐、一针见血。

    欧洲有句俗语,那就是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