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南宋:我,岳飞之子!反了! > 第一百三十一章 历朝历代亡国的怪圈

第一百三十一章 历朝历代亡国的怪圈(第1/2页)

目录 加书签
    朱熹略一思考便说道:“回禀师尊,弟子以为历朝历代亡国的原因有所不同,比如,秦亡于严刑和苛政、汉亡于世家大族、晋亡于大肆分封、隋亡于穷兵黩武、唐亡于边患和党争。”

    “而大宋丢失北国、致使靖康之耻却是因为以文制武,造成了军队内相互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即使是岳太尉这等军神统帅也难以真正拥有兵权,再加上皇帝昏庸,朝政腐败,党争内斗严重所致。”

    旁边于少秋和侯文杰、蓝梦婷听了朱熹所说,无不微微颔首,表示同意甚至赞赏。

    特别是于少秋和侯文杰看着朱熹眼睛发亮,他们之前只知道自家王爷的亲传弟子小小年纪便能够捣鼓出一些很神奇的东西,却是没有想到对历史和治政有如此精准清楚的见解和认识。

    但是岳云却摇了摇头,说道:“徒儿,你所说皆是王朝灭亡的表因或者诱因,并非根本原因。”

    感受到众人赞赏的目光正自得意的朱熹闻言,禁不住一愣,于少秋和侯文杰、蓝梦婷等人也是一脸意外疑惑的看向岳云。

    岳云本想再问问于少秋,但见后者的神色,知道后者跟朱熹的想法估计差不多,便直接开口说道:“历朝都是经过长期的动乱和大量战争厮杀之后才建立的,这就导致历代王朝建立初期天下百姓丁口急剧减少,田地空出太多,而历朝开国皇帝向来都英明神武,知道立国之后要给天下百姓休养生息,所以土地重新分配,只要是还活着的百姓,基本上都会有自己的农田。”

    “但是一旦天下承平久了,新型世家的不断出现,官员和勋贵之家越来越多,地方豪强逐渐凸显,最低层的豪绅也会随之大量出现,这些人只要家中有了余钱,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兼并田地,想方设法囤积田地。”

    “这就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无田地可种。”

    “与此同时,因为天下呈平时间越久,人口便越来越多,田地就更不够种了。”

    “而没有田地用来养家谋生的百姓,只能沦为有豪绅、勋贵、官员家的佃户。”

    “但朝廷、官府一旦腐败,如佃户这等基层百姓无人做主,便会被豪绅和勋贵无限制的盘剥,最终一代代都成为大户地主家的佃农,时间一长甚至就成了家奴。”

    “这个时候,朝中一旦出现昏君或者奸相专权,扰乱天下,或者遇上天灾人祸、外敌入侵,便会加大赋税徭役,而那些勋贵、官员和豪绅家的佃农就成为隐藏的人口,而那些勉强还有一些田地的百姓却交不起赋税,被逼之下只能把自家田地低价卖给大户,以躲避朝廷的赋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国力倒退,而朝廷还要养军队、给官吏发俸禄,被逼无奈之下,只能不断加大赋税,最终逼着普通百姓无法生存。”

    “所谓苛政猛于虎便是如此。”

    “任何一个朝代走到这一步,距离亡国已经不远了,因为很多百姓会被逼着上山为贼,被一些野心家、地方豪强利用聚贼成军,直接举兵谋反,或者直接被外敌轻松灭国。”

    “就目前来看,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岳云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

    朱熹充满稚气的脸上神情异常严肃,眉头紧紧蹙起,沉思自家师尊所说的这些话。

    而于少秋、侯文杰也是陷入沉思。

    蓝梦婷更是美目中光芒闪动,不知道再想什么。

    岳云所说逻辑非常清楚,而且全部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其中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人多了地不够种、且所有田地全部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而这极少数人几乎都不用给国家上税,最终导致普通百姓没有活路、朝廷财政陷入危机、无法养军队、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秩序。

    四周寂静一片,半响之后,朱熹深吸一口气,一脸崇拜的看着岳云,对其深深一礼,道:“多谢师尊教诲解惑,让弟子明白了历朝历代灭亡的根本原因。”

    于少秋和侯文杰轻吐一口浊气之后,一副深受震撼的表情,看向岳云时除了恭敬之色外,此时更多的是无限的敬仰之意。

    “王爷真知灼见,此乃圣君之语,这是老臣等王爷麾下官吏的幸运,更是王爷治下六州一府百姓的幸运。”于少秋一脸由衷的说道。

    “本王治下六州一府便如同新朝建立。”岳云看了一眼快要走近的贺氏族主贺君,说道:“于相公、朱熹,本王今日便给你二人布下这道难题,给你二人七日时间,好好想想如何解决新朝建立之后出现土地兼并的怪圈。”

    于少秋和朱熹神色顿时一肃,恭敬称是。

    朱熹紧接着也看了一眼快要走近的贺君,又低声道:“师尊留下贺氏还不抄家灭族莫非与解决土地兼并一事有关?”

    岳云赞赏的看了一眼朱熹,但没有说什么,直接走向一旁的盐田。M.XζéwéN.℃ōΜ

    他们今日要对煮盐的流程和方法进行颠覆性的改革。

    要将密州盐场制盐效率提升到让整个天下都为之震惊,让密州盐场真正的变成摇钱树。

    密州盐场煮盐用的是海水,所以盐田都在海边。

    五万多盐工和盐奴用来煮盐,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