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南宋:我,岳飞之子!反了! > 第二百八十二章 以最小的代价让金军全军覆没

第二百八十二章 以最小的代价让金军全军覆没(第1/2页)

目录 加书签
    武国一方各组抛石机和远程强弩指挥军官将三角旗举起,魏子超身边红底黄边的士兵指挥旗先是旋转一周,然后左右挥动。

    下一刻,寂静的武国一方阵线突然爆发,所有在有效射程范围内的抛石机和远程强弩,同一时间向同一个地段进行了全力射击。

    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将上百枚石弹横扫列阵般的发射到了两千金军外侧阵列。

    金军蓄谋已久的两千机动精兵顿时一片大乱,伴随着惨叫声,只好纷纷往土墙旁边躲避。

    魏子超对身旁的旗号手说道:“传令东边的预备队,突击金军左翼。”

    片刻后,两千名精锐组成的部队,从武国一方右翼的出发地迅速进入战场,向着措手不及,正陷入混乱的金军机动力量冲杀而去。

    一时间,喊杀声四起,惨叫声接连不断。

    ……

    夜幕降临,战场上的喊杀声逐渐停止,武国一方连续两次先是以精准的远程武器进行攻击,然后趁着金军一方出现大乱,出动精锐组成的预备队攻击侧翼,让金军士兵的两翼土墙一度失守,金军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才稳定了战场态势。

    但镇海军团毕竟是水师,比起武国其他陆上军团,近战厮杀还是弱了不少,与女真士兵近战厮杀,虽然计谋上很成功,但还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甚至很快就让金军重新站稳了脚跟。

    而重新站稳脚跟的金军士兵用土袋建起临时胸墙,呈弧形保护两翼。

    ………

    ………

    晚上,金军土墙后火光熊熊,数千名倭人被驱赶着在盾车墙后面忙碌,奋力挖掘着壕沟,并把那道土墙加高。

    负责监工的金军士兵动辄挥动鞭子,不断有体力不支的倭人偷懒被打得满地打滚,惨叫连连。Xιèωèи.CoM

    甚至直接被金军以非常残忍的手段砍死,吓得其他疲惫不堪的倭人们不敢停下休息。

    而这个过程中,武国一方土墙上和两边山坡上的抛石机和远程强弩时不时的攻击那些不慎暴露的金军士兵,虽然杀伤不多,每过一会才有惨叫出现,但是对金军士气打击很大。

    特别是东边山坡上的抛石机和远程强弩断断续续的发射,他们的有效射程基本覆盖了东边山坡至黄刺城北边的所有金军阵地范围。

    自开战以来,这些抛石机各自发射了四百多发石弹,按照武国武器装备生产基地的试验数据,一架抛石机最多抛射六百枚左右的石弹便已经报废,即使更换零部件都没有用,而在倭岛上,他们也很难补充新的武器装备。

    所以,这一战武国一方打的时候长了,他们的战力会逐渐下降。

    夜晚,土墙内的武国一方士兵大多抓紧时间就地休息,和城外的金人一样,武国人同样驱赶着城内的倭人在做运送补给、修补城墙、阵地等苦事,时不时的有倭人想要逃跑,也会被武国士兵毫不犹豫的射死。

    少量的游动哨带领着一些猎狗在土墙外活动,提防金军士兵夜袭。

    大海上,胡运江用望远镜镜观察了一会儿,发现金军的土墙基本成形,在残忍的逼迫下,倭人的效率很高,土墙正在不断增高,他们的土墙也不完全封闭,留有很多的缺口,以方便军队出击。

    岳小飞手中同样拿着一个望远镜在观察。

    看了一会儿,岳小飞忍不住说道:“胡府尊,看样子金军想增加到比我们的土墙还高。”

    胡运江淡淡道:“但他们高不过两边的山坡,高不过城墙,所以他们始终就无法取得地利方面的优势。”

    岳小飞想了一下,一脸深以然的点头道:“没错,城中内外的所有高点都在我们的人手上,西边和东边山坡的威胁始终都在,无论他们如何修建土墙,也无法挡住西边和东边山坡的抛石击和远程强弩,驻守土墙的金军士兵始终都在我军的威胁之下。”

    说完,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要是我在城里面指挥,西边山坡我不会求攻击强度,只要保持好持续的打击,让金军始终保持精神高度紧张,耗费他们的体力和精力。”

    胡运江赞赏的看了一眼岳小飞,对身边通讯兵传令道:“将岳旅长刚才所说传信给城内的魏子超,让他酌情去执行。”

    岳小飞立刻一脸欣喜。

    但不等通讯兵传信给魏子超,后者的一份请示已经送了过来。

    “是魏子超关于夜间偷袭金军大营的请示。”通讯兵先敬了礼,然后恭敬说道。

    胡运江没有接过来,而是问道:“魏子超准备晚上怎么偷袭金军大营?”

    通讯兵连忙说道:“魏将军准备晚上组织精锐突击金军的中路,想要让岳旅长带人配合。”

    胡运江露出一脸感兴趣的样子,问道:“魏子超有没有说如何让特战旅配合,或者说具体如何打法?”

    “回禀府尊,魏将军准备午时末刻出击,全线用抛石机和远程强弩进攻,并且佯攻牵制金军,同时,他想要特战旅携带火油罐和火药武器潜进金军大营腹地实施斩首和放火烧营。”

    这里面所说五百个火油罐是武国格物研究院非常不起眼的一项发明,但不是朱熹亲自做的,而是一名不起眼的工匠所发明的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