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P社玩家的真实系原神 > 第212节

第212节(第1/4页)

目录 加书签
    被炸,以至于很多文职人员都不得不采取移动办公的方式,胡佛的办公室都搬到列车上去了,并且列车随时都在机动,硬是搞出了流浪CIA计划,FBI则是流浪房车,两边现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剑拔弩张了,难兄难弟之间反而有了些惺



    惺相惜。



    大家都是被美共虐的菜鸡,老大别笑话老二,先互相搀扶着,别把日子过黄了吧。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美国的情报系统效率下降,而美共能这么肆无忌惮的行动,就说明只要他们愿意,这炸弹可以送到美国任何权贵的家中,送他们去见上帝。



    当威胁足够致命的时候,资本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就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国政府对美共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格杀勿论”“保证美利坚的纯洁性”,变成了“国难当头,美共应当以大局为重,不要当地人的帮凶”“美国政府可以与任何爱国力量合作,美国不只是两党制的国家,我们也可以有第三党”,反正突出一个“只要兄弟愿意谈,好处大大滴有”。



    但美共完全没有被吸引的样子,该给敌人按时打卡,还是要按时打卡,美国内部的重要军事部门和研发机构,还是隔三差五地升起蘑菇云,那是大当量炸药爆炸后的效果,但给人的视觉冲击就像是美国本土遭遇了核弹袭击。



    “什么!加拿大也……”



    肯尼迪震惊了,然后露出了相当纠结的表情



    是的,简答的加共也开始行动了,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与美共不同,加共上来就是游击队出击的模式,袭击了加拿大正规军,打死一百多,俘虏三百多,基本上报销了一个营的兵力。



    而这对美国来说完全就是恐怖故事了,看看地图,墨西哥已经对美国形成了两面包夹之势,这要是加拿大也红旗飘飘,那美国就三面楚歌了好吗!



    “为什么一夜之间会变成这样,为什么!”



    肯尼迪愤怒地咆哮道,在场的官员们没有一个能回答这个问题



    他们也很想知道啊,都说世界变化快,但你这变化好歹有点逻辑,草蛇灰线也是有痕迹可以看到的,可突然崛起的墨共用无数先进武器暴打美利坚,这逻辑在什么地方,肯定开了没错吧!你个风灵月影宗的大长老!



    “绝对不能让加拿大被染红,绝对!”



    光靠加拿大自身的力量,想要在这种时候保持纯洁是不可能的,而加拿大其实也已经开始警惕墨共以及红色力量的泛滥,只是它们的反应速度终究还是比不过伊尔斯出招的速度。



    他们不熟悉伊尔斯,但对伊尔斯来说,他们可都是“老熟人”,有心算无心,加拿大自然无法招架,只不过那里的局势是没办法通过加拿大内部革命解决问题的,比如依靠外部力量狂暴鸿儒才行,因为加拿大地广人稀,当地人活的并不差。



    这也许是高纬度国家的通病,那就是生活节奏明显比温暖地区慢很多,这种区别在我们国家的南北也存在,越往北,生活节奏越慢,这不是更北面的人更懒,而是面对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你有啥想法都得憋在家里,而无法进行户外移动这件事本身,就会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活跃性。



    为什么东北人更有人情味儿?



    抛去东北最先工业化,走向国有和集体经济这点,单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说,在如此高纬度的地区生活,村庄和村庄不报团取暖,一个冬天是真的有可能让整个村庄团灭的,加上这种地区基本上都地广人稀,方圆十几公里甚至上



    百公里没有一个村庄和城市,在东北完成工业化之前,当地人生活的圈子就是自己人生的全部,人地矛盾并不尖锐的情况下,资源相对充足,所以邻里关系也就相对和睦。



    每户十亩地的村庄,就是比每户三亩地的村庄更和谐美好,这是经济基础。



    就像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句话。仅仅是从表面上理解是错误的,这里的穷指的是只剩下生存资源,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的人根本不是人,就是野兽。这里的富指的也不是田连阡陌的那种巨富,而是可以维持体面生活的相对富足,也就是小康以上的水平。所以这句话的对应解释应该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然了,由于非常客观的理解原因(绝大多数人只看表面理解一句话,以及某些人在某些不恰当场合,把这词用的跟弹冠相庆一个调调),这句话在现实中被理解成赞美富人道德高尚,贬低穷人品德败坏,然后跟着吃瓜捞,成了被抨击的贬义词,这也许就是时代所给我们的黑色幽默吧()



    而穷山恶水出刁民的真相是,穷山恶水中生活的人,必须相互争夺生存资源,当生存变成唯一的底线,周边人际关系自然会相对冷漠很多,取而代之的是大宗族结网,以及宗族为单位的村庄斗争,能上土炮,结血仇那种。



    此时再看加拿大,有虽然不高级,但是相对完整的工业化(这点从加拿大甚至想过搞大飞机就能看出,其工业水平不差),以及本就不多的人口(1963年的加拿大人口还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