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73章 徒河之战

第73章 徒河之战(第1/2页)

目录 加书签
    汉赵政权的乱局显然在神州大地上并不孤单,北面的鲜卑部落、西北的前凉政权、西南的成汉政权及南方的东晋王朝,也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

    拓跋鲜卑通过和刘琨的合作,曾一度顺风顺水地发展成整个鲜卑人里最强盛的部落,但随着拓跋六修的政变,由此导致实力衰弱,重新开始了摸爬滚打之路,当然这一次的道路会比最初的时候要顺畅许多。

    辽东公慕容廆深居神州大地的最东北,汉赵内乱并未波及他,甚至在之前刘琨与石勒之争,他也几乎是置身事后。因为政治和平,加下慕容廆实施许多利民政策,周围的难民纷纷向他依附,实力得以迅速壮大。

    此时的辽东在名义仍属晋王朝的管辖,吏属东晋王朝的平州督导官崔毖,是已故幽州督导官王浚的小舅子,负责经营当地的各项事务,然而当他眼看着自己手下的人逃到慕容廆那里去,心里自然是非常不爽,几次发布号令让百姓回归,但都无关痛痒。

    礼行不通,就只能动兵了。崔毖秘密邀请高句丽王国、辽西公段末柸以及北面放牧的宇文鲜卑部落,让他们联合对慕容廆实施打击,事成之后,允许三家瓜分他的土地。

    有便宜可占,三家全都欣然应召,很快就包围了慕容部落的大本营棘城。

    慕容廆并没有立刻与对方爆发冲突,而是先采取守势,然后动了一点小心思。他料定三方的联盟其实非常松散,经不起半点考验,但段氏部落和他的仇怨由来以久,高句丽王国又是远道而来且对东晋政府较为忠诚,只有北面的宇文部落因为比较落后,与内地也没什么联系,应是这只桶的短板所在。

    很快宇文部落就收到了慕容廆送的各种美酒美肉,他们不考虑那么多,有的吃喝就非常开心,派人专程向慕容廆表示感谢。

    此举引起了段末柸和高句丽王国的疑心,认为慕容廆和宇文部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怕他们突然结合实施反击,于是选择临时撤退。

    但宇文部落实际并没有和慕容廆结合的心思,只是太过单纯,收了慕容的礼物。酋长宇文悉独官倒是满怀雄心壮志,认为盟友虽撤,但自恃兵强马壮,凭一己之力也能夺取城池,而且独享战果更是美事一件。

    宇文部落虽然落后,但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生孩子跟放牧狩猎,因此部众不但勇猛强壮,而且人多势众,可惜没有政治头脑,不然倒可以南下小试牛刀。但崔毖的号召貌似帮他们打开了这一窍,终于想到要吞并其他人的地盘了。

    当然对于政治文盲来说,宇文部落的优势显得并不是那么具有杀伤力,他们仍需磨练。

    慕容廆得知10余万宇文部落的士兵前来攻城,紧急让儿子慕容翰从徒河调来棘城协防,但慕容翰认为即便父子汇合,兵力也不足以和敌人对抗,不如仍驻扎在徒河,然后在敌人攻城的时候,和城中军队里应外合,夹击他们,这样胜算会更大。

    谋士韩寿也劝慕容廆,认为宇文部落长途奔袭,必定疲惫不堪,而又仗势欺人,将领多骄傲放纵,军队组织也不严密,只要趁其不备和城外援军里应外合,定能大获全胜。

    慕容廆顺着这个思路想了几遍,感觉应该靠谱,于是让慕容翰暂时按兵不动。

    但是宇文悉独官却并没有按他们预期的路线行进。慕容翰骁勇善战的名声响誉关外,宇文部落自然也有所耳闻,当听说他在徒河驻守,只怕会造成危害,于是决定先攻取徒河。

    徒河比棘城的防守要松散得多,肯定抗不住10余万大军的轮番攻击,慕容廆得到消息之后可是吓得不轻,虽有心出兵支援,但又怕城中空虚,被宇文部落反攻击破,一时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宁。

    慕容翰更是惊惶,费了好大劲,才终于想到一个化解危机的办法,但能否行得通却还要看敌人配不配合。

    如果坚守城池,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攻陷,到时成了瓮中之鳖任人宰割,所以慕容翰决心主动出击。但主动出击并非是针锋相对地互掐,而是提前铺设陷阱,然后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其精锐,围城之苦自解。

    怎么才能让10余万敌人按自己的意思行动呢,这是慕容翰破敌的关键点。

    没多久,宇文悉独官在行军途中巧遇了辽西段末柸的使者,据使者说段末柸得知宇文部落发兵攻城,很快也要前来协助,请酋长大人稍候片刻,然后一起攻破棘城。

    宇文悉独官当时就怒了,之前约定好的三家同时出动,后来你们两个临阵脱逃,现在看到可以得好处了,就又来凑热闹,简直是欺人太甚!越想越气,大令大军迅速出动,在段末柸到来之前就拿下城池。

    这声令下,众士兵争先恐后地向着徒河进发,丝毫没发现沿途的伏兵。

    终于当10万大军全都进入埋伏圈,慕容翰一声令下,从敌人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